蔡辰一的工位总是亮着两台显示器——一台跑着复杂的算法模型,另一台开着待填的报告文档。作为欧立腾中国(ALTEN China)数据分析工程师,他每天都要在数字海洋中打捞有价值的信息,为航空公司寻找节油方案,预测潜在故障。
“ 数据分析就像在解一道开放题,”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,“没有标准答案,但每个发现都可能带来真金白银的价值。”他需要先用数学模型找出最优解,再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客户解释这些发现。这种从"数字侦探"到"业务顾问"的角色转换,构成了他工作的独特魅力。严谨的工作方式也影响了他的生活态度。工作时追求数据的毫厘不差,闲暇时却喜欢骑着单车在城市中漫游。"数据需要精确,但生活需要留点余地。"他说。正是这种平衡,让他在数字世界和现实生活之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。
(音频长度约5分钟,文字概述阅读时长约3分钟)
采访摘编 Q & A
[00:55] 用三个词形容自己
"适应力强"是刻在蔡辰一职业基因里的特质。从学生时期初探数据分析时的懵懂,到现在游刃有余地处理跨国航空业务,他的成长总能快速迭代升级。"还记得第一次接触节油项目时,连数据库连接都要查手册,"他说,"但两周后,我已经能独立输出让客户满意的优化方案了。"
他电脑前那盏常亮的台灯是"责任心"的写照。为了配合海外客户的时间,深夜视频会议成了家常便饭;即便是休息日收到数据异常警报,他也会立即打开电脑排查。"在航空领域,每个小数点后三位的数字都可能影响飞行安全,"他认真说,"这份责任,值得我随时待命。"
而"热爱生活"则是他给自己写的最美注释。工作日里严谨的数据分析师,周末就化身追风者。"骑行和驾驶赛车时的风声是最好的白噪音,而猫咪的呼噜声是最治愈的ASMR,"他笑着说。
[02:02] 他的工作日常
节油优化、安全评估、性能预测……这些专业术语承载着每一次真实航班的生命轨迹。对于蔡辰一来说,每天工作的第一步,是打开邮箱和工单系统,查看客户的新需求。“这趟航班油耗异常,能否帮忙分析原因?”“是否可以预测某型号空调系统的维护时间?”每一个问题,都是对飞行效率与安全边界的深入探讨。
紧接着他们会投入建模、调试和逻辑验证等工作。有时需要与团队深入讨论数据源的整合方案,有时则反复推敲算法参数背后的逻辑意义。虽然数据本身是抽象的,但团队始终致力于让它“开口说话”。
为了保障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,团队还实行轮值制度,实时监控数据库的健康状态,确保数据流畅可靠。如果客户希望在可视化看板上新增趋势线,或调整预警的灵敏度,团队也会迅速响应、协力开发。他们的使命,是在万米高空之下,用数据为飞行保驾护航。
[03:14] 是什么启发他踏上数据分析之路?
蔡辰一本科时期的专业与民航相关,在入职前他对Python知之甚少,这个岗位将专业与数据分析这两条原本看似平行的轨道无缝连接。通过飞行数据预测潜在故障,用数字书写一份无声的安全承诺,这种“用数据解读世界”的方式让他切实感受到工作的意义与价值。从零学习编程就像征服未知高空。无论是开发节油算法,还是优化安全预警模型,代码背后承载的是他对未来的信心与热爱。
[03:56] 工作以来最大的变化是什么?
工作以来,他感到自己最大的变化有两个方面。第一,是沟通方式的转变。过去他习惯直接给出技术结论,但现在更加注重站在客户的角度,用对方能理解的语言去解释问题,而不是简单地堆砌公式和数据。这种转变,让沟通变得更高效,也让解决方案更容易被采纳。
第二,是对数据的敏感度明显提升了。如今在生活中,他也会不自觉地用数据思维去分析问题。比如通勤时,会下意识地估算不同路线的时间差,这种习惯其实和他在工作中进行路径优化的逻辑如出一辙。数据不仅改变了他的工作方式,也悄然渗透进了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。
[04:44] 优秀的数据分析师需要具备哪些特质?
在蔡辰一看来,比起单纯的数学能力,更关键的是一种“翻译思维”。他们的价值,并不仅仅在于精准地计算数字,而在于能深入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,把那些看似模糊复杂的想法,转化为清晰、可执行的计算逻辑。
节油,需要考虑机型、航线、天气等多重因素,而他们的任务,就是在多条线索中寻找一个既准确又实用的平衡点,验证结果的合理性。当系统显示某航班节油了500公斤,而历史数据提示合理区间是200到400公斤,这一差异不仅仅是数字的问题,更像是一个信号,提醒他们回过头去追问原因:是算法出了偏差?还是数据本身存在问题?唯有不断提问、反复核查,才能既守护飞行的安全,也守住他们对这份工作的认真与坚持。
在他眼中,翻译数据是在为每一次飞行,增添一份安心,一份可能。
更多工程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