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
信息总览
公司新闻与活动
在人工智能发展之际,如何保留人类语言的本质与价值?
2025-08-04

在刚刚结束的Tech Week 分享中,演讲者 Timothy 并未聚焦于人工智能的技术架构或模型算法,而是选择从一个更贴近职场、更具现实意义的角度切入:在 AI 无处不在的今天,我们该如何定义“人”的角色?

这是一场关于沟通、身份感知与技术伦理的演讲。在这个生成式 AI 能够写文案、回邮件、制作简报的时代,我们是否还需要“自己”去撰写?我们是否还能被辨认?在高度自动化的未来,人类表达是否仍然重要?Timothy 的回答是肯定的——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表达自己,更需要人性的保留。

AI 是工具,不是表达者

近年来,从 ChatGPT 到 Midjourney,从 GitHub Copilot 到各类办公 AI 助手,AI 工具已经全面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工作和沟通之中。人们开始习惯让 AI 帮助写邮件、润色报告、撰写代码,甚至连 PPT 都可以“秒出稿”。

Timothy 并不否认这些工具的效率价值。事实上,他自己也在日常工作中使用 AI 来提升内容创作的节奏和语言质量。但他也反复强调:高效未必能实现充分的表达力。

“AI 可以协助生成内容,但它永远无法写出你的声音。”他指出,那些真正影响人、打动人的语言,往往并不完美,却带有人的情绪、判断与思维痕迹。人类的表达不是一场词汇比赛,而是一次心智交换。AI 只能模仿语言,却无法模仿人类独特的“表达权”。

技术越进步,边界感越重要

随着 AI 的能力不断演进,我们也面临一个更大的挑战——信息边界的模糊化。在这场演讲中,Timothy 提醒听众警惕两个常见的误区:一是过度依赖 AI,二是无意识泄露隐私。

不少人已经习惯把公司邮件草稿、客户信息甚至机密数据复制粘贴进对话框,以期获得“更明智的建议”。但在大多数 AI 工具的使用条款中,都明确保留了数据训练权和调用权,这意味着我们无意间可能已经将敏感信息暴露在平台之外。

“使用 AI,不只是一个生产力工具选择的问题,它更是一个数据责任与职业伦理的问题。” Timothy 强调,无论技术多么先进,我们都必须清楚哪些内容该由 AI 协助,哪些必须由人亲自处理。清晰的边界感,是职场人进入 AI 时代的基本素养。

未来沟通,依然需要“你”

演讲的最后,Timothy给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预测:未来几年内,大多数人将无法仅凭语言判断一段文字是出自AI还是人类。AI 的生成内容将以指数级的速度趋近完美。

“但这恰恰是你更应该写作、更应该表达自己的原因。” 他说。AI 越强大,人类的可辨识性就越珍贵。每个人的语气、选择、立场、情绪、经验,以及独特的逻辑方式,才是让他在这个高度自动化世界中继续被 “看见” 的关键。Timothy鼓励听众,不仅要学会用 AI,更要有意识地保留“人”的部分——包括语言节奏,价值判断,甚至是小缺憾,因为这些不完美的细节,才真正构成了个体与世界连接的方式。

AI 应作明镜,而非替身

Timothy 的这场演讲,并非反对 AI,也不是技术悲观主义。相反,他相信 AI 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广阔的协作空间,尤其是在多语言协作、全球沟通、知识整合等方面。但他也提醒所有使用者:“AI 应作明镜,而非替身。”如果完全让 AI 替我们说话,那么终有一天,我们将失去自己真正的声音。AI 可以代笔,但不能代心。我们终究要学会:在这个高效、快速、智能的时代,依然保留“缓慢、真实与独立思考”的能力。

这是 Timothy 给每一位身处技术浪潮中的职场人、技术人和管理者的忠告:别让 AI 取代了思考,也别让技术吞噬了表达。

关于Tech Week

ALTEN Tech Week 是一场聚焦技术趋势、行业洞察与职场未来的全球论坛活动。2025 年的主题涵盖 AI、数据治理、工程创新、技术伦理等多个维度,吸引了数千位技术人员与企业管理者共同参与。敬请持续关注我们获取最新内容。